百福寿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2020-05-19 21:09

酱香型白酒的历史大事

分享到:

 

枸,是黔北川南一带低山地区广泛生长的一种野生杂树,学名“拐枣”

         酱香型白酒,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形成的原始阶段,一个是整理规范提出酱香酒香型概念阶段。

先说说酱香酒的初始形成阶段

        仡佬族与酱香型白酒的酿造

        古代濮僚人发明了酿酒工艺。因此,仡佬族人喜饮酒,也善酿酒。

        那个时候,酒有两种:甜酒和咂酒。咂酒用玉米、高梁、稗子、小米、大麦酿制而成,因此也称为“杂酒”。咂酒盛于坛内,坛中插一根空心粽叶茎,作吸食用。

        用糯米或玉米、小米酿制成甜酒。一般为年节及产妇坐月子时,煮米粑、鸡蛋加甜酒,或用泉水冲饮。

        仡佬族聚居的遵义一带,是有名的名酒之乡。这与仡佬族先人善酿,并传承优秀工艺不无关系。现代人根据古代仡佬族酿酒工艺开发了茅台酒、董酒、习水大曲、湄潭窖酒、鸭溪窖酒等产品。

        汉代唐蒙出使夜郎,带回一种夜郎产的酒,这种酒名叫“枸酱”,汉武帝品尝后,大悦,赞其“甘美之”(甜美啊!),这种酒就是酱香型酒的始祖。

        据考:枸,是黔北川南一带低山地区曾广泛生长的一种野生杂树,其果实秋天成熟,甚甜,但形状怪异,学名“拐枣”,当地人叫“糖捞捞(nao nao,一声)”,以中国酒的发展史推测,所谓枸酱酒,应该是当时流行在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种以枸为原料、以发酵为特征的低度甜酒,与以高粱为原料、以蒸馏为特征的酱香型酒似无法建立逻辑上的传承关系——如果说因为某个地方古代曾经有过酒,后来这个地方的酒就一定有传承关系, 

        茅台本是四川辖下遵义府的一个极偏僻蔽塞的小村落(遵义府到清雍正初一直都属于四川所辖,雍正五年八月,清政府为了解决四川与贵州边界插花地(互相包含对方辖地,这种被包含辖地称为插花地)的问题,用原属于贵州的龙安府(现叙永、古蔺地区)与原属四川的遵义府(辖遵义、真安、绥阳、桐梓、仁怀)交换,遵义方入黔,留下一句“四川人生得憨(音han,一声,傻的意思),遵义调(音tiao,三声,换的意思)龙安”的谚语)。

       古代贵州酿酒、饮酒之风很盛,据《新唐书·南蛮列传》载,“东谢蛮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每宴饮则击铜鼓”。当时的酒,都是发酵酿造的低度饮料酒,比如米酒、枸酱酒、刺梨酒、金樱子酒……

        清中后期赤水河航运开发以后,商贾盐夫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刺激了酿酒业和酿酒技术的发展,川南小曲蒸馏酒作坊应运而大量涌入赤水河谷。

        茅台镇因运盐周转,成了川盐销往贵州的口岸。

       到了仁怀的茅台村,水路不能再往上行,需全部卸船进仓,然后再人背马驮,分运贵阳、安顺两路销售贵州。茅台村由此开始形成一个川盐销黔的转运站和货物集散地,山西、陕西盐商云集,到清康熙年间,已发展成为江边的繁华小镇。于是,山陕商人就把山西汾酒的种子传播到了茅台村。

  《贵州经济》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1851-1861)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

        这个记载证明,茅台镇白酒吸取了山西汾酒工艺和陕西白酒工艺的精华,山西人在茅台镇开始酿制烧酒的时间是在清咸丰之前。

        1947年,时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的何辑五,编著出版了《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一书,书中载:“……黔中业盐者,多为秦晋商人,……当时盐商由山西雇来酿酒技工,仿汾酒酿造方法,设厂酿酒,用以自奉,并不外售。至咸丰年间,因秦晋商人歇业还乡,即将所设盐号,及茅台酒厂,售予本省先贤华桎坞先生继续经营,仍沿用成义酒坊名称(即简称华茅)。”

        这个资料表明,茅台镇白酒的历史,咸丰年间是个分水岭。之前,山陕商人成立了“成义酒坊”,用汾酒技术制造白酒,咸丰年间盐号业务和制酒业务全部出让给贵州本地人

     贵州成义酒房最后一位经营者华问渠先生说“1860年,成义酒房成立。”并且在书中对当年茅台酒的产量一直上不去的原因,作了详细客观的分析:“ 制酒原料——高粱和小麦采购困难,确为酒产量不能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酒的原料一向都是就地取材,在茅台附近收购。由于高粱、小麦非当地主要粮食,产量少而来源零星,加以运输不便,和有季节的限制,这一切都大大限制了原料的购入。

  “道光年间(1841年)编辑出版的《遵义府志》一书,曾转录《田居蚕食录》的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纯用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

        制法:煮料和曲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曰白水曲。黔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

       可见酿酒工艺,使用地窖发酵,主要纯以高粱为原料,唯酒曲为小麦制成。

  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法纯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小麦曲三分,纳粮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

        从《遵义府志》到《续遵义府志》的95年间,茅台镇白酒的酿制工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关键的变化在于“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但是根据文义分析,到1936年时,茅台工艺尚未定型。

     清朝以前,怀仁茅台酒并不出名,只在当地稍有名气。而当地以前也没有茅台酒的名称。直到清朝以后,才开始逐渐被人注视,也只是局限在很小的地区。而有关茅台酒的确切记录,是在清朝康熙年以后。

         直到清光绪三年(1877年),协助丁宝桢改革川盐运销的遵义盐商华联辉遵母命,在毁于兵火的“茅台烧房”的废墟上建起了“成义酒房”,归属于他在茅台的盐号“永隆裕”名下,重新生产,取名“回沙茅酒”(据其后人回忆:这个酒开始主要自用和少量馈赠亲友,由于品质特优而产生市场需求,后来开始外卖,一块大洋一瓶,须知,当时的一块大洋,可以买1000多斤稻谷哦!)。

        其后十年,经营天和盐号的盐商王立夫又建了“荣和酒房”生产“荣和茅酒”。后又有赖永初氏组建“恒兴酒厂”,生产“赖茅”。解放后,三家酒厂收归政府合并成那个酒厂,以后随着酒业的发展,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因素不断积淀,形成了今天在中国酒业中举旗扛鼎的酒文化。

        这里的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使多轮次间掺入的新原料得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较差的酒液泼回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沙工艺”。

       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其他环节的技术。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朝初年,历经一百多年后,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但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酱香白酒。

        1949年解放以后酱香酒日渐成熟,形成了现在的酱香酒工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两件聚全国之力协助茅台提高水平的事。

        建国前,茅台酒仅有成义、荣和、恒兴3家私营酒坊生产,自称华茅、土茅和赖茅,总计年产量不过30-40 吨,最高年产量为60 吨,随时有停产歇业之虞。当时师徒是口授心传,缺乏文字资料记载,指导生产为“呼摸足踢,灵活掌握”,总结时还反对使用温度计,更不允许对外交流,故以前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说法,生产技术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1956年,国家科委制定的12年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列有总结提高我国民族传统特产食品的贵州茅台酒等项目。轻工业部又将贵州茅台酒列为‘中苏合作”重大科研课题。

        1959年4月一1960年3月,轻工业部组织部科学研究设计院发酵所、贵州省轻工厅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化工研究所、贵州农学院和贵州省茅台酒厂组成“贵州茅台酒总结工作组”进行总结,历时整整一年。

        总结采用现场跟踪、生产纪录、取样分析、微生物检测和综合研究等方法,发掘其生产特点,完善了传统操作法,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原料出酒率在10%以上。

        这次总结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如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化作业,从口授心传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其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创新。

        这次总结的主要经验是,跟踪现场操作,完善了传统操作法;检测麦曲中细菌占有绝对的优势,称为细菌曲;制曲配料中选用好曲作曲母,大大地提高了麦曲的质量;应用细、匀、轻、快的装颤蒸酒,提高了出酒率,采用“密封”管窖,消灭了历年来的“烧包、烧籽”现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酿酒工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生产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学部委员(院士)、微生物和酿酒专家方心芳先生赴茅台酒厂考察,派员到现场采样,查阅了这次总结的技术资料,认定茅台酒麦曲为细菌曲,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共识。

       中国发酵工业研究所熊子书,总结工作参与最多,时间又长,坚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茅台酒生产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粮食减产,酒厂片面理解增产节约,单纯讲节粮高产,质量有所下降。

        1963年全国第二次评酒会上,增加了五粮液、古井贡、全兴大曲、董酒四个品牌。茅台酒虽然也被评入“八大名酒”的行列,但是五粮液排名第一、茅台酒排名第五。(周恒刚是第二次评酒会的专家组组长)

        周总理正在访问非洲十四国,有天晚上他宴请新闻记者,宴会一开始周总理说今天我用中国最好的酒宴请大家,由于那个时候外国记者知道了《大公报》公布的这个消息,就说,总理,您不是用最好的酒来招待大家,现在中国最好的酒是五粮液。总理回来就让轻工部查查是怎么回事,当时轻工部曹鲁副部长带了几个专家、酿酒处的干部,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反复对比,结果真是质量下降了。

        在轻工系统所属的白酒厂里面,轻工业部最关心的是茅台酒和汾酒(当时四川酒归商业部管)。建国以以来,汾酒历来是白酒老大,产量、利税都是。茅台酒产量小,还连续亏损。但是它又是中央要求一定要保障供应、保证质量的唯一一个酒。

        茅台酒的质量下降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老后来回忆说轻工部领导当时给他看周总理批示是,谁给茅台评下去的,谁去把质量搞上去!

        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周恒刚身上,周恒刚当时在国家轻工业部食品局酿酒处,周恒刚又是白酒试点工作的开创者、领导者。

         “试点”是什么?就是“蹲点”就是到生产第一线,为了解决白酒行业的重大难题,国家集中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同时同地进行“会诊”,拿出解决方案。中国白酒业的发展,就是靠“试点”起家的。

        为了提高茅台质量,轻工业部举全国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科技攻关,也就是至今被酒界时时提起的“茅台试点”。白酒的试点由于“文革”运动被中断了,文革后由于轻工部在改革中逐渐消亡,再没有能组织这样的全国性的大规模科技攻关,茅台试点也就成了绝唱。

      1964年国家轻工业部和贵州省成立茅台科技试点组,由轻工业部食品局高级工程师周恒刚具体负责。

        周恒刚调兵遣将,抽调了辽宁、黑龙江、河北、天津、河南以及贵州省轻工研究所、贵州董酒厂、贵州茅台酒厂科研人员43名,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周期,分两期开展了科技试点研究。

         1964年10月至1965年5月组织了第一期茅台试点,1965年11月至1966年4月第二期,两期试点跨年度3年,实际工作14个月。

            科技试点主要围绕规范茅台的生产工艺,茅台的微生物环境以及茅台的物质构成进行。茅台试点对酱香型白酒通过查定、写实与深入研究,揭开了不少多年之谜。

          茅台镇山高路远,夏天高温湿热,冬天天气干燥阴冷,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状态下,周恒刚带领一百多名青年技术人员,下到生产一线,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做了上万次实验,做了几千次对比,在茅台试点中,终于发现了酱香白酒“窖有底香”、己酸乙酯是其突出的香味成分等,解开酱香香味之谜。

            从两期试点开始们很多白酒专家对茅台酒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以周恒刚为代表的专家组在茅台科技试点时,分离并宝藏了70多种微生物菌株,建立了微生物档案,并开展了“中草药对酒精酵母的影响“等研究,初步确定了乙酸乙酯等香气香味成分与微生物种群的对应关系。

            周恒刚对茅台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进行了总结,听取了茅台酒厂的“三人核心组的意见,肯定了茅台酒'酱香、窖底、纯甜'三种典型体香型的划分,茅台酒试点科研小组采用纸上分析法,从组成成分上,进一步认定了三种典型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接着科研组又按不同比例,采用任意随杯淘汰等方法进行数万次以上的勾兑,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勾兑规律。用这规律,能持续、稳定地勾兑出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纯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风格独特、酒质完美的茅台酒。 把这种酒命名为“酱香型酒”。

        至此形成了酱香酒的原料、工艺、质量规范。

       1965年,轻工业部召开茅台酒试点论证会,正式确定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及酱香型酒的命名。

茅台两期试点旧址和十五万字的茅台五星机密文件

        2011年12月制定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标准编号:GB/T 26760-2011 ,规定了酱香型白酒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凡是按照这个标准生产的白酒都叫酱香型白酒。

中国酱香酒有四个产区:

茅台镇产区;

赤水河产区;

四川产区;

其他产区:湘、桂、鲁等地。

一、茅台镇产区(我认为这是目前白酒唯一可以称之为产区的地区)

茅台镇具有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这种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对酒中香气成分的微生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近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二、赤水河谷产区

赤水河横跨贵州、四川两个省份,在黔北和川南的交界位置形成了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独特的酿酒环境,成为酱酒的发源地和最大产区。

赤水河上至金沙,中至茅台镇,下至二郎镇,在百余公里的流域里形成了酱酒的黄金河谷。

赤水河谷是酱酒最大的酒窖,是酱酒的黄金产区,集中了酱酒90%以上的酱酒产能和品牌。

三、四川产区

四川本是浓香型白酒的原产地,但由于浓香白酒需要酱酒作为调味酒,所以一般较大的浓香型白酒企业其实都在少量生产酱酒。

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对酱酒的追捧导致酱酒氛围逐步浓烈,四川白酒金三角产区一些白酒企业开始推出酱酒产品,例如五粮液的“永福酱酒”,沱牌的“吞之乎”;部分原酒大厂也“浓改酱”,加大了酱酒的生产,例如高洲等企业。

四川产区由于部分大企业的介入,在酱酒的阵容里分化出了一个川派酱酒产区。

四、酱酒的其他产区:湘、桂、鲁、黑、京、辽、冀等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从六、七十年代曾掀起过学习模仿酿造“酱香茅台”的热潮,尤其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由于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所以学茅台酒的企业很多,全国至少有40家以上的酒厂生产过酱香型白酒。


上一篇:如何在2020年酱酒新风潮中淘到一桶金
下一篇:酱香型白酒为什么贵?专家给你算一笔账!